電腦的系統起始硬碟,代號永遠是C
你可曾想過,英文字母的開頭明明是A,為什麼電腦硬碟開頭的預設代號卻永遠是C呢?究竟A跟B跑去哪了?
先說結論,如果說到這邊,有人已經舉手說「我看過我的電腦有A跟B!」,那麼這個人大概已經不年輕了(繼續看下去...)。
至於要說到這個A與B到底在哪裡,就要先從電腦的發展歷史簡單的說起。
對了,這篇文章有些地方會有隱藏文字喔~
要講解這個,首先從軟碟機說起...
1970年代,個人電腦剛開始興起,當時的電腦以IBM為大宗,但由於當時的硬碟價格非常昂貴,因此不是人人都買得起。至於到底有多貴呢?一個60MB的硬碟(我沒打錯,真的是MB)要價數萬台幣。
這傢伙就是當時的硬碟機.png
硬碟這麼貴,當然就沒什麼人會買了,但電腦的運作依然需要儲存單位(要不然DOS放哪?),因此在當時相對便宜許多的磁碟片與磁碟機就成為了大家的首選。
磁碟片又是什麼?它是一種儲存媒介,外觀上就是一片正方形的塑膠片,其中可以儲存數百 kb到數MB不等的資料內容。
這種磁碟片在電腦使用時,是透過一台叫做「磁碟機」的設備進行讀取,使用方式則像是提款卡那樣的插入到機器中(下面那台)。
這傢伙才是軟碟機.avi
由於這種磁片的容量很小,因此電腦開機時所需的作業系統檔案,以及電腦運作時所需要的應用程式檔案沒辦法裝在同一片上;
因此會出現把電腦開機進入作業系統需要一張磁碟片,當要開啟程式的時候則把作業系統的磁碟片退出,換插入該程式的軟碟片(起碼有RAM)。
這樣的操作方式非常不便,因此不久後便有廠商推出在電腦上一次安裝兩台磁碟機,這樣就可以一台放作業系統(A槽)、一台放應用程式(B槽),若沒有要頻繁更換應用程式的話確實是省了不少麻煩,也因此這樣的配置逐漸成為當時的標準配備。
相信你們知道這怎麼回事了(不知道的把上面白色地方反白)
硬碟降價,軟碟還有
不過,隨著科技的進展,硬碟的技術也逐漸成熟,除了容量變大、讀取速度變快以外,最重要的是成本降低,因此售價逐漸變成大眾可以負擔的範圍(降價嚕),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大家開始在電腦裡安裝硬碟,並將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的資料從軟碟片上搬移到硬碟裡,這樣開機時就不用在插拔各種軟碟片,直接透過硬碟讀取就好,使用上大大方便。
改朝換代,習慣永在
隨著科技的再次躍進,資訊的儲存媒介也有了新的突破,光碟、隨身碟的興起,大容量又方便攜帶讀取的特性,使得軟碟片能發揮的地方越來越少,因此到了最後,市面上販售的電腦中便逐漸的不再配備軟碟機,取而代之的則是光碟機、讀卡機,以及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標準USB 插孔介面。
不過,雖然磁碟機已經從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消失,但當年硬碟預設排在C槽的習慣卻依然存在,而微軟也默默地保留了這個習慣,讓預設的磁碟代號維持在C ,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當你安裝了新的 Windows 作業系統,預設的磁碟機代號卻不是從A開始,而是由C起跳的原因,與其說是「消失」,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對於電腦的普及有著不可抹滅功勞的「老前輩」們的一種致敬吧。
軟碟機的長相
最後,給沒看過磁碟片的朋友們,以下是外接型 3.5 磁碟機的操作影片 。
(對了,不要問我為甚麼不把A槽給OS,你去問比爾蓋茲)
同場加映:A – Z都用完了會有什麼神秘事件?
題外話,前面我們說了,微軟的磁碟機代號預設是由英文字母做順序依序指派的,那各位有想過,如果我哪天喪心病狂的把26個字母全部用光了(我應該已經是百萬富豪囉),會發生什麼事情?
答案是: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。(好無聊喔)當你掛載了超過26個磁碟機到電腦後,Windows只會指派前 26個磁碟機代號,指派完之後… 就不指派了,剩下的硬碟會顯示在裝置列表中,但磁碟機列表理會找不到。
不過當然現在的電腦對於這種狀況早有應對之策。既然沒有多的代號可以指派,Windows會要求使用者使用「虛擬資料夾」的概念,把硬碟模擬成資料夾入口掛在電腦中,藉由這種方式,超過代號上限的磁碟機便有了解決方案。
Mac 、 Linux 使用者:這什麼啊沒見過
另外,上述的這些故事,對於蘋果電腦與Linux作業系統的使用者們或許不曾有印象,因為這些系統在磁碟掛載的時候,是使用序列編碼與名稱的方式來處理,而非像Windows那樣使用英文字母做為排列依據,因此自然不會有字母表用完的一天。
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style/blog/20877
留言列表